数字时代如何提高公众信息素养

  • 2022-02-21 17:54
  • 人民日报海外版

从结绳笔记到互联网,媒体的进化正在降低信息传播的成本和难度。数字时代,很多知识内容是通过短视频、问答、直播等方式传播的。让观众有机会了解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学习更多新知识,激发大众的学习和思考兴趣。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有10.11亿网民,其中8.88亿人观看短视频,6.38亿人观看直播。互联网应用和服务已经逐渐建立了一种在数字社会中传播信息和知识的新形式。与此同时,碎片化、同质化、过度商业化等信息和知识也有所增加。专家表示,应促进大众传媒的规范发展,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知识素养和对数字社会的适应能力,树立数字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和责任感。

学习新知识的门槛逐渐降低。

“今天的‘蟹强’怎么样?”“炮击成功了吗?”.那段时间,广州某公司职员于先生总是在创作者“海王弗兰克”发布的短视频下留言,催他更新视频。

事情要从一个关于螃蟹的视频说起。一只螃蟹被用来喂白狗鲨。后来它侥幸逃脱,却失去了八条腿和一双爪足,腹部被划了一个大口子。于先生说:“直到我看到视频,我才知道螃蟹作为甲壳类动物,如果它们想重生,就必须蜕壳。这只螃蟹伤势严重,脱壳成功率几乎为零,但胃口很好,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它能创造奇迹吗?”

于先生随后开始关注这个名为《螃蟹力量的故事》的视频,每天看着螃蟹大嚼藤壶、虾肉、鱼块等,听着创作者讲解螃蟹的生活习性。最终,“蟹壮”凭借顽强的意志力成功脱壳,腿和爪子都长出来了,花纹漂亮。于先生感叹道:“奇迹只发生在那些不放弃的人身上。看了这组视频,我不仅对海洋生物了解了很多,也变得对生命更加敬畏,面对挫折更加坦然。”

知识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大众创造知识和学习新知识的门槛逐渐降低,生动、直观、易懂的短视频、互动问答、阅读直播等传播形式成为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

互动问答也促进了知识共享。刚刚从事财务工作的宸妃对职场有许多疑问,但她之前不知道该向谁寻求帮助。“作为一名财务人员,你在入行前发现了哪些误区?”“财务专家和普通会计的差距在哪里?”"会计专业新生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一个偶然的机会,宸妃在网站上找到了一个名叫“猫叔”的答案主,他对财经、职场等话题的回答让她豁然开朗,工作上进步很快。宸妃说,“猫叔”的回答很接地气,像行业前辈一样跟你聊天。

读书也可以直播。“我长大后想飞往火星,我想乘超音速火车环游世界。我的梦想能实现吗?”在宣传青少年读物《答案》的网络直播中,一个7岁的孩子向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提问。钱永刚回答说,虽然这些梦想在今天还遥不可及,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有实现的可能。在竞争激烈的直播领域,平台联合媒体、作家、名人打造的直播阅读、书籍阅读、打卡阅读这些模式,已经成为数字阅读的新趋势。

“在互联网发展的不同时期,知识传播的组织逻辑从内容聚合向智能互联转变,知识的呈现形式从结构化的‘正式文本’向非结构化的‘非正式文本’转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奉说,从港口

与传统的通过书籍和文章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模式相比,数字时代的知识传播正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传播内容注重趣味性、普及性和实用性。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短、平、快,需要相应的传播内容来吸引受众的“眼球”,激发获得感和情感共鸣。安徽出版集团时代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经营发展部负责人秦岳是知乎网站的资深回答者,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工作的积累。在他看来,文章的创作过程并不复杂,关键是思考和积累。“就像在工作中看到一些事情,人们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背后都有原因。这些‘干货’只有用通俗的话表达出来,人们看了之后能够去实践,才能产生共鸣。”

传播主题的更多元素。从普通大众到专家学者,再到专业机构加入创作者队伍,知识生产变得越来越精益。安森耀是一个科普知识短视频的创作者。他的科普内容涉及地理、历史、语言学、人类学等学科。有趣的设计和通俗的旁白,让他在网络上拥有数百万粉丝。短视频也被搬进了中学课堂。在他看来,碎片化阅读的一个好处就是激发受众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系统性知识的前提往往是碎片化的、好玩的东西。

交流更加新颖,互动性更强。上面提到的创作者“海王弗兰克”,从小喜欢养鱼虾蟹,在一家公司做电气工程师。闲暇时,他在家饲养淡水生物,并与Tik Tok平台分享他有趣的育儿故事。现在,他每天都仔细观察动物的活动。遇到问题,他自学海洋生物知识,查阅专业书籍,解答网友提出的问题和海洋生物鉴定请求。他说:“我的很多知识来自实践和与网友的讨论。我只是在繁殖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动物有趣的行为。”

当然,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知识创造门槛的降低,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一些创作者在短视频中植入广告和直播,大大降低了视频内容的信任度。有的创作者过于依赖个人生活经验,知识可靠性不强,而一些专业机构制作的内容过于深奥,形式单一;一些创作者为了保持“流行”,发布标准化、程式化的内容,容易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尤其是伴随着新一代数字工具长大的青少年,他们拥有大量的信息。

技术优势,同时也表现出自我约束力弱、沉迷网络、不负责任地发布网络信息等问题。

一些受众担心,长期沉迷网络、通过碎片化阅读获取信息和知识,可能会导致受困于“信息茧房”,缺乏深度思考能力,难以进入更高层次的知识体系。

“在全民成为传播者的情况下,各种平台传播的知识、信息鱼龙混杂,需要受众去辨别。传媒媒介越发达,越需要受众提升了解、判别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这就是信息素养。”陈昌凤表示,数字时代的知识普及是提升信息素养的基础,但知识提升和素养形成并不一定成正比,只有把知识内化为认识社会、进行社会化实践的能力,一个人的信息素养才能真正提升。

做一个在信息社会终身学习的人

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传播媒介,任何充满影响力的技术创新都会逐渐创造出一种新的信息和知识传播环境。当数字技术深入影响公众精神生活,受众能否在信息和科技的环境中有效地学习?能否有效地利用信息,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技能?这些都是衡量信息素养水平的重要指标。

“简单来说,有信息素养的人是一个懂得在信息社会实践终身学习的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吴砥表示,如今信息素养成为数字时代受众的必备思维和能力,受众需要知道在数字时代如何进行学习,知道知识的具体组织方式、信息的寻找方式和利用方式,知道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并总能寻找到为做出决策所需的信息。

有观点认为,数字时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导致受众缺乏深层思考能力和终身学习意愿。陈昌凤并不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受众需要先通过传播媒介获取足够的知识并逐步体系化,才能有更多思考的可能性。”她建议,传播平台应担负相应责任,把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用体系性设计来承载,提升更多人的学习兴趣,打开深度思考和深层次学习之门。对受众来说,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对感兴趣的领域要有钻研精神,逐步培养基于严密推理和科学探索的思考能力。

“培养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十分紧迫。”安森垚认为,除了知识传播,专业机构、平台、创作者应承担相应社会责任,让更多青少年正确认识信息的价值,学会利用信息、积累知识,并了解归纳、证伪、研究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培养求真的科学精神。

“十点读书”是一个推荐书目、带领受众阅读书籍的平台。从微信公众号的图文到音频的有声书,再到微信视频号直播荐书,阅读边界不断拓宽。“十点读书”平台主编雅君表示,平台可以对受众进行分层传播,满足读者差异化的阅读需求。作为受众要做好自身定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否则容易迷失在海量信息中,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里。

秦越认为,在万众创作时代,受众不要永远只做观众,还应努力参与其中,逐渐成为创作者、内容输出方。这需要受众平时多思考、注重积累,多阅读一些专业书籍,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库,才可能在数字社会逐渐实现游刃有余。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