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中国将涌现技术型独角兽 生物科技才刚刚起步

  • 2019-05-10 11:45
  • 21世纪经济报道

  “从(生物科技)融资的容易程度上来说,中国其实已经超过美国和日本了,但在基础的研究和技术方面,中国与这些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瑞信中国医疗行业研究主管邵莹于11月6日在瑞信中国投资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上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

  在同日发布的特别报告《China Unicorns: Where are their breeding grounds?》(《中国独角兽:发源何处?》,以下简称“报告”)中,瑞信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当今和未来的独角兽很可能主要来自五个领域,生物科技便是其中之一。

  实际上,随着港交所在2018年对暂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开启IPO绿色通道,其他全球交易所也在相关领域“开口子”,生物科技领域的投资逐渐火热,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

  邵莹认为,从投资周期来看,相比于美国和日本生物科技行业的发展,中国还处于一个较早的初始阶段,但中国在融资总量和融资便捷度上已超过美国,在未来几年有望在生物科技领域追赶上美国、日本等国。

  风投助推中国技术型独角兽成长

  瑞信在报告中指出,相比美国,中国的独角兽的驱动力更多源自商业模式创新而非高科技,中国庞大、快速增长而又高度细分的零售消费市场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瑞信中国股票策略研究部主管陈昌华是报告作者之一,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市场充裕的风投资金大大推动了中国独角兽的快速发展。从瑞信的统计口径上看,2016年第四季度至2017年第四季度期间,在全球36个最大规模的风投(VC)交易中,17个(约47%)来自中国。

  亚洲,尤其是中国的风投融资的急剧上升使得中国崛起为新独角兽的关键发源地。但陈昌华指出,美国45%的独角兽来自于需要更高科学研究实力的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软件、医疗保健和生物技术,相比之下,中国的79家独角兽企业中,有46家(约58%)来自互联网、电子商务、线上到线下(O2O)和游戏领域。

  但随着过去几年中国在研发支出上迅速增长,陈昌华认为,这将导致一些偏重以技术而非商业模式为核心的独角兽出现,最显著的是生物技术/医疗保健和人工智能(AI)/大数据领域,这也是2018年的论坛最关注的主题。

  陈昌华援引报告内容称,当今和未来中国独角兽很可能主要来自的五大领域:汽车行业、金融科技、医疗保健、互联网以及技术硬件。

  中国生物科技领域本土玩家将剧增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美国第一家生物科技企业在1979年上市,日本则是在1999年,而中国则是刚刚起步,由此,邵莹认为,中国的生物科技尚处于一个投资的初始阶段。

  邵莹分析,与此同时,几十年的发展也让美国、日本对于生物科技投资的商业逻辑的理解非常清晰——这是一个风险很大、烧钱的生意。这种情况让中国的投资人在生物科技领域会比较谨慎、对风险比较规避;尤其是香港的投资者,他们比较喜欢眼前能看见的收益,而这与生物医疗企业的商业模式完全相反。

  正因如此,邵莹指出,中国的投资者对于生物科技还在一个刚刚开始接受的阶段。生物科技在一级市场备受追捧,能够接受较高的估值,而到了二级市场则会因为多重原因影响估值。

  “我们会看到很多企业一上市就破发,不同市场对他们的期待值不同。”邵莹说。她解释称,由于这些公司尚未盈利,不确定性很大,加上很多二级市场投资者对生物科技技术并不是非常理解,这让投资者对股价的看法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但正如礼来亚洲基金创业合伙人张志民在论坛上所言,生物医药还是一个投资机会很多的领域,因为基于新科学技术的新的疗法不断涌现。

  在张志民看来,投资者可以观察美股生物企业的市场表现。他指出,目前一级市场定价普遍较贵,希望未来一二级市场价格会趋于协同。

  邵莹则认为,目前生物科技在中国尚属新鲜事物,而越来越多的生物制剂专利将在继2016年专利到期大年后,迎来2018年和2019年的高峰年份,越来越多的厂商都将会推出更多价格合理、临床需求强劲的生物制剂。

  此外,邵莹指出,由于价格优势和有利的政策,以中国和印度制药公司为代表的区域竞争者,将在本地市场上比拥有仿生物药品的跨国公司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原标题:瑞信:中国将涌现技术型独角兽 生物科技才刚刚起步|财经频道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