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空间助力产业园区走向世界

  • 2019-10-11 14:46
  • 晋城生活网
  新时期下,应对高速度高质量经济增长的要求,产业园区诸多发展不平衡不充足的现象渐渐突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9年要贯彻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5%。应对经济新的发展要求,产业园区规划和建设怎样才能突破“新常态”,融入“新产业”,在“产品”、“模式”等方面突破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将是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要想实现产业园区转型升级,需先知道它的发展历史。产业园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诞生、成长与发展起来的。产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载体,其产品设计、开发模式、盈利模式等均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相适应。从1979年深圳设立第一个产业园—蛇口工业区开始,中国产业园区经历了长期发展,最终成为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引擎。

  经济新发动机

  1979年,伴随一阵开山炮响中国第一个外向型工业园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从滩涂中奠基起步。1980年3月,袁庚出任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他力排众议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主张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实行聘用制,既开创了新中国人事制度改革的先河,也是园区行业第一次意识到培养一支专业园区运营管理队伍的重要性。

  招商蛇口是产业园区的启幕者,更是外向经济的开创者。

  自此,产业园区为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一直是国家经济的增长极和区域经济的发动机,是东部腾飞、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直接推动力量,也是全国范围内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数据显示,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的经济总量一般要占所在城市和区域的30%以上,比如2017年国家级高新区GDP占所在城市GDP比重达到50%以上的为8家,30%以上的为22家,比重达到20%以上的为44家。

  由此可见,无论是对于国家经济还是区域经济,产业园区所发挥的增长极和发动机作用都极为明显。也就是说,园区经济健康,国家(区域)经济就健康;产业园区增收,国家(地方)财政就增收。然而,新时期下,面对我国高速度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要求,产业园区许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逐渐凸显。

  

 

  各地产业园亟待转型升级

  40年间,产业园区成为全球最大的“建设工地”。建立在沿海滩涂之上的开发区早已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的必争之地,成为最具有经济活力、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中心。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任浩,在《中国产业园区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与展望》的报告中,对40年来中国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进行了分析。其主要构成表现为:以行政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园区管理体制、从土地开发与对外开放为中介的园区开发方式、以吸引企业为导向的园区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呈现出由硬因素与软因素相结合交互作用的“二元非均衡”的特点。

  

 

  当传统的产业园区、规模型企业,不再具有原有集群效应和产业优势,在国家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产业园区及产业基地也将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时,产业园区、孵化基地新生态应该如何重构?为此,智宅装配、建装一体化产业园模式就是未来空间国际产业集团联合多位院士、科学家、数百位行业专业人士,集结上千项国家专利,凭借多年在科技建筑装饰装修行业的精耕细作,最终摸索出一套全新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该模式将“园区、企业、创业者”三者的需求有机结合,打造政府欢迎、民众喜欢、企业勇跃参与、创业者幸福圆梦的共赢互利的商业模式。

  针对建筑装饰装修类企业,园区提供从环保材料供应、设计、施工、服务等全方位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帮助建材企业及产业链上的上中下游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快速迈上变革新台阶;

  

 

  针对创业者,园区拥有上百个优秀创业项目,从单一项目到综合性的全屋整装、科技房屋,从新型建筑到科技装饰,从硬装到软件乃至全产业链服务,既可选择单一项目,也可合纵连横,从而实现百城千厂万店计划,帮助创业者快速寻找潜力项目,抢占财富先机。

  时至今日,随着中国产业园区产业能级的快速发展、园区建设经验的丰富、体制机制的创新以及开发模式的独特性。越来越多的中国产业园区有了走出国门的发展愿景,也具备了走向国际的综合实力。中国海外园区正作为一种新的力量推动着中国的境外市场开发和全球企业网络的建构。中国产业园区的海外发展,有望成为继中国高铁、在线支付、航空、航天四大领域外,中国的第五张“名片”。

  接下来,未来空间将紧抓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与国家多个相关部门发起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向全中国、全世界推广智宅装配建装一体化产业园区商业模式,助力中国产业园区真正走去国门、走向世界。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